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,其质量优劣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问题。
但,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不容乐观,面临着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和耕地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,如土壤耕作层浅、有机质含量较低,大面积耕地氮素和全磷含量处于缺乏和严重缺乏状态,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大量的N、P、K元素,土壤盐渍化和潜育化的耕地面积较大亟需改良;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大。
“端牢中国饭碗”,从土壤入手,落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,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、耕地质量提升工作,加强农业新技术、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,大力发展现代化绿色生态农业。
高标准农田建设涵盖田(田块整治)、土(土壤改良)、水(灌溉与排水)、路(田间道路)、林(农田防护和生态环保)、电(农田输配电)、技(科技服务)、管(管理利用)8个方面的内容,可以说是集水、土、气、生态条件于一体,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。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、生态环境,提升粮食生产能力。在节水、节电、节肥、节药、节人工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,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%~20%,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,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,确保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。
土壤改良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,是针对土壤不良性状和障碍性因素,进行改良的具体措施。常用的方式有深耕深松、种植绿肥、施用土壤调理剂等。以土壤调理剂——松土促根剂为例,能快速打破土壤板结,疏松土壤加深耕层,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,有效改善土壤生态环境,提高肥料利用率。
其实就是要做到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两手抓,并重理念。针对土地撂荒,土壤退化,从而提高耕地的利用率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。从单一目标朝着综合性防护的方向发展,保障耕地数量,稳住粮食的总产量,提高经济效益。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提升耕地质量,加强土壤的生态环境保护,建立综合性的保护理念。
高标准农田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,但土壤改良,耕地质量提升,却绝非一日之功。未来还需向高标准农田管理者进行培训、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、科学施肥、用药,优化种植模式。提高农业机械化耕作率,达到规模化生产、经营的水平。